羌舞莎朗在预防老年人跌倒中的可行性探究
1.前言
来自民政部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12亿,老年人跌倒的发生将是所有老年人群面对的严重问题。约有1/3以上年龄>65岁的老年人,每年至少跌倒1次。所以说跌倒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引起老年人跌倒最主要的原因被认为是平衡能力的下降所致。通过适当的运动能有效维持老年人的肌力、延缓神经系统与感觉系统的功能退化,从而有效抑制老年人平衡能力的下降。
2015年代俊在《老年人防跌倒健身操运动干预的实验研究》一文中以核心力量训练理论为指导研制一套老年人防跌倒健身操,并通过12周运动干预实验检验其效果。在干扰中期阶段所有指标均有显著提高。因此开发更加安全、有效且适合老年人的防跌倒运动干预方案是当前老年体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以怎样的体操动作、组合内容及练习形式来达到提高平衡能力、预防跌倒的目的,这需要借助科学的研究理论来指导实践。近年来,核心力量训练理论备受关注,并作为提高运动员核心稳定性及平衡能力的方法被广泛应用到竞技体育领域。该训练着重改善人体核心区域及附属关节、韧带及深层小肌肉群的肌间协调,在稳定重心、调节整个身体的平衡、上下肢力量的传递等方面通过对神经肌肉之间的协调与控制达到稳定的目的。本文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角度出发,通过实地走访考察挖掘羌族舞蹈内在规律及特点,并对其进行系统整理,结合时下流行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对老年人跌倒机制进行研究,尝试在民族传统文化与老年人健身之间找到突破点,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提供理论支撑。
2.羌舞“莎朗”的表现形式及特点
自2014年文化部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以来,在公共体育文化设施建设与共享、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扬以及群众性体育健身和全民健身理念的推广与传播等方面做出指导性建议,在促进传统文化与体育健身事业的融合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在如何开展好、引导好群众体育健身活动,激发健身兴趣,营造浓厚的全民健身氛围中提到将目前开展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与国家倡导的全民健身结合起来,鼓励各地编排融合传统文化、体育、舞蹈、大众健身于一体的健身舞、广场舞。2015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广场健身操舞活动会议上将培训与推广由专家创编适合各类人群、简单易学的12套广场健身舞蹈已得到广泛传播。另外,积极推进民族传统舞蹈与传统体育健身项目走进社区、校园。将因地制宜创编民族传统项目纳入学校课堂常规教学及课间操当中,势必会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羌族,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现有人口约309,576人(2010年)是分布在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原始羌族主要发源于西北陕甘宁地区,后来经过历史的变迁,不断地分散与融合,如今,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而遗留在陕西地区的仅仅是一小支,陕西凤县的羌族却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支。随着近代新潮流、新文化的引入与传播,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将会受到严重的冲击与考验,在此大背景下许多文化资源造成传承受阻的危险,目前陕西凤县通过组建协会、举办羌族特色文化旅游节等手段来传承推广羌族文化。
范燕华,龙有成在《浅析羌族舞蹈的分类特点及形式》一文中提到,羌族民间舞蹈风格与其生活环境分不开,从地理环境上看他们常年生活在高山之上,为了适应当地的环境而进行的生产活动或长时间行走狭窄道路形成的走路姿态,逐渐运用到羌族民民间舞蹈表演中。羌族舞蹈中的腿部动作较为灵活,而其中的小腿动作则更以灵活敏捷见长。在舞蹈表演中以右肩右胯为轴心,形成以“胴体的轴向后转动韵律和上身倾斜转动的拧倾韵律”。“萨朗”作为羌族舞蹈中主要的表现形式,在众多的羌族舞蹈中最具鲜明特点。中国少数民族中有不少带有本民族风格特点的胯部动作,如苗族舞蹈中的胯部动律。羌族舞蹈“莎朗”中的胯部动作以关胯、甩胯、顶胯、转胯最为特点。虽然“莎朗”的舞蹈动作形式多变,看似复杂,但舞蹈动作当中的胯部旋转幅度大、速度快;脚步灵活而轨迹统一等特点在众多的民族舞蹈风格中特色鲜明。
3.老年人健身现状与跌倒因素分析
3.1 时间因素
2001年,辛利,周毅《在中国城市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一文中总结了中国城市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的特点有:活动频繁,时间较长,持之以恒等。在每天参加完晨练,下午仍参加不同强度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占城市老年人的11.6%。在有体育活动习惯的老年人中,每周有3次及以上、每次活动时间>1 h的人占78.5%。由于现在的老年人生活方式比较单调却有大量的空闲时间可以利用,通过健身来达到健康的理念得到大多数老年人重视,因此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已经占据重要位置。发展趋势方面,老年体育人口扩大化、活动综合化、活动方式科学化等特点。因此根据老年人的身心特点挖掘开发一系列更加科学系统的运动健身形式将是十分迫切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