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主页 > 期刊导读 >

中职生校园欺凌行为的防范路径探究

近些年来校园欺凌事件不断发生,这给青少年的身心带来巨大伤害。由于青少年正处于发育阶段,法制观念淡薄,思想身心均未完全成熟,再加上中职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偏差,失败心理较强,问题相对较多,客观上导致了中职校园欺凌行为的频发。中职学生的群体特征突出,已经明显区别于普高学生,因此在校园欺凌防范工作中应该单独分析研究。

一、校园欺凌的相关概念

(一)校园欺凌的定义

校园欺凌,英文是School bullying,指在校园内外学生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心理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校园欺凌分为单人、少数人、和多人实施暴力。实施环境多为校园周边、人少僻静处,甚至是明目张胆的在校园公共区域进行欺凌,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1]。

《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对教师、学生的安全教育,实现安全教育制度化、规范化,预防和减少学生伤害事故,保护学生、教师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建立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增强预防和妥善处理事故的能力。《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将防治中小学欺凌和暴力工作落实到具体措施,同时文件中提及要依法处置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可见,在大力推进依法治校背景下重新审视校园欺凌的防范是有必要的[2]。

(二)校园欺凌的类型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校园欺凌的特点和方式也在发生着惊人变化,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复杂化。从语言欺凌、行为欺凌到现在所谓的“心灵欺凌”,所产生的影响更加宽泛、传播速度也更加迅速。使现如今的校园欺凌事件的后果和代价越来越大,从校园欺凌行为上升到刑事责任犯罪,让更多的家庭无论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都无法承受的严重后果。欺凌的方式和类型常常因为与普通的玩笑、打闹、推搡等嬉戏行为难以区分,“被欺凌者受到严重精神痛苦”是判定欺凌事件的最重要标志。校园欺凌的主要类型:

1.肢体欺凌

欺凌者主要是利用身体动作直接攻击他人。肢体欺凌的方式主要包含殴打、推挤、吐口水等等。

2.言语欺凌

欺凌者主要是通过口头言语的方式直接攻击被欺凌者,如取侮辱性绰号、辱骂、讥讽、嘲弄、恐吓等。

3.社交欺凌

社交欺凌常发生在关系密切的同学朋友之间,如同一小组、同一社团、同一宿舍等。欺凌者多通过与其他人共同排挤、孤立被欺凌者,使其被排挤在团体之外。这一类型的欺凌大多数都是伴随着言语欺凌(如散布谣言、说坏话等)实施。

4.网络欺凌

网络欺凌主要通过社交软件、微信、电子邮件等多元的网络媒介传播伤害被欺凌者的言论、图片或视频等,使被欺凌者再次、反复地在更大的范围受到围观,从而对其造成了更大、更深的精神痛苦。

二、校园欺凌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校园欺凌问题日益凸显,中职学校更是重灾区,一系列性质恶劣的欺凌案件被媒体和网络曝光,引起了社会普遍的关注与担忧。我国在中职生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预防和治理上却相当滞后。目前,在教学实践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发现的校园欺凌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行为界定模糊

大多数人依然把校园欺凌简单等同于校园暴力,甚至无法分辨欺凌与打闹嬉戏。防范校园欺凌问题,首先应该区别“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概念,二者在实际中虽有很多交叉,但也有明显区别。判别“欺凌”有三个要件:一是恃强凌弱地欺负他人;二是欺负的目的及结果主要是凌辱对方;三是为了实现凌辱的目的和强化其程度,一般需要有围观者存在[3]。

(二)研究群体单一

校园欺凌通常包括三类群体:欺凌者、受欺凌者和围观者。过去的实践及研究过程中,更多的是对欺凌者的教育及惩戒,忽视了对受欺凌者和旁观者的心理引导,也缺乏学生易于接受的沟通渠道,导致了防范工作效果不理想。

(三)防范机制的缺乏

对于欺凌行为的发生,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学校,目前还没有形成有效的预防机制。当前大多数情况下,学校均是在欺凌行为发生过后才处理,而且处理方式也是以批评教育为主,容易导致再次欺凌情况的发生,使受欺者受到二次伤害。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也几乎各自为战,虽有一些先进的思想与方法,但并未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