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主页 > 期刊导读 >

导师制对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以河

本科学生导师制度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15 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但该制度在我国较大范围推广是从2002年在北京大学开始[1]。近年来,国内各大高校纷纷实施本科导师制,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2-3],对导师制这种新型育人模式进行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行导师制是完善学分制教育体制的必然要求[4],培养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5],给学生以具体化、个性化指导,激发学习主动性,培养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本校传染病学课题组在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中,通过师生互选,实行导师制管理模式,取得较好的效果。

1 导师制实行背景

应用能力、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鲜明特征。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于2012年由专科升格为本科院校,发展规划中定位为应用型大学,其中动物医学专业为第一批招收本科生的优势专业。然而,我们在办学转型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第一,多年来一直从事兽医专科生的培养与教学,没有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经验; 第二,生源质量不高,增加培养人才的难度; 第三,招生规模扩大,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师生比问题突出; 第四,生源个性化差异明显,入学分数差距大。因此,急需探索新的育人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导师制能有效地弥补班级整体授课的不足之处,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指导,有利于专业实践技能辅导,有利于毕业生论文质量提升。本科院校动物医学专业导师制是一种培养应用型、实践技能型人才的新途径和新模式,至今,还没有现成的研究结果可以借鉴与利用。为了提升本校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质量,探索导师制这种育人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2 师生互选

本科生导师不仅要求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而且要求熟悉教育教学规律,懂得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和各类课程特点,了解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较强的学习指导能力。动物医学专业传染病课题组要求聘任的本科生导师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硕士以上学历,具有企业挂职锻炼半年以上经历,能独立开展科研,具备解决临床实践问题能力,兽医临床经验丰富,教龄至少3年以上,双师型教师。

根据西方高校经验,要让导师制产生实效,一般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数约5~6 人,最多不宜超过10 人[6]。因此,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最大难题是师资短缺。为了提升指导学生培养质量,只能选拔优秀的学生实行导师制进行个别指导,以此带动和提高整个班级的学习风气与氛围。我们规定,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选拔,要求学习成绩班级排名前30%,品德高尚,无不良嗜好,动手能力强,热爱专业,具有团结协助精神,由班主任、辅导员推荐,保证选拔学生的基本素质。

当导师遴选和学生选拔后,公布导师与学生基本信息,在班主任和辅导员指导下实行师生互选。要求每位导师从每个年级最多选择3 名学生,3 个年级总数不超过9 名学生。

3 培养方式与过程管理

导师对学生实行个别指导,包括思想上领引,学习上指导,生活上关心,心理上疏导,专业上辅导,学术上引导,旨在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学术能力,每周要求师生见面一次。多元化的指导方式,即讨论,轻松聊天,示范操作,网络交流和电话交流等。导师指导内容侧重“导” 而非“教”,具体过程管理,首先师生互选,建立指导关系,确定培养目标,计划实施步骤,在导师引导下,学生全面成长。

导师根据学生专业成绩、外语水平、管理能力和个人志向,将指导培养的学生分为3 类,即管理型培养对象、技术型培养对象和学术型培养对象,实施分类指导,如附图所示。管理型培养对象主要为今后规模化动物生产企业、饲料企业、兽药企业和疫苗公司培养管理岗位人才,如企业场长、经理、业务精英和车间主任等。技术型培养对象,主要是为动物医院、猪禽门诊、宠物医疗诊所、第三方检测机构、规模化养殖企业等培养高级兽医人才。学术型培养对象,主要是为培养科研能力,为继续深造,奠定基础。

附图 动物医学专业预防兽医领域实行导师制管理流程

4 实践技能训练辅导

应用型本科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重点、以岗位技能训练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课题组深入养殖及相关企业广泛调研基础上,全面分析岗位技能培养要求,明确被指导的学生需要在预防兽医领域掌握的实践技能与要求,如附表所示。校内实训在实验室完成,由校内导师指导,通过当面讲解,示范演示,学生独立操作,反复练习,直到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止,总共3 个学期。校外实训主要在养殖生产企业等完成,由校内导师与企业老师共同指导,制定实习实训计划,总共1 个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