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根除幽门螺杆菌在胃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目前预防胃癌最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并且是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发生的主要病因。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可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在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的发生和发展中也起重要作用。
幽门螺旋杆菌示意图
2.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化生和上皮内瘤变(IN),建议常规检测HP感染,可采用尿素呼气试验、组织学或血清学检测方法。
3.根除幽门螺杆菌(HP)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首要措施,可部分逆转胃黏膜萎缩,从而降低胃癌前状态进展为胃癌的风险。
4.根除幽门螺杆菌(HP)尽管很难短期逆转肠化生,但是对于并存肠化生的萎缩有干预作用。
尽管大量证据表明根除幽门螺杆菌(HP)有助于逆转胃的癌前状态,阻断Correa肠型胃癌演变进程,但部分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HP)根除对Correa进程的阻断可能存在“不可逆点”,即幽门螺杆菌(HP)根除仅对某阶段病变有逆转效应,超过该阶段则失去逆转效应。尽管对肠化生患者行幽门螺杆菌(HP)根除的获益仍存在争议,但目前认为其对延缓并存肠化生的萎缩和减轻胃部炎症均有积极作用。
5.根除幽门螺杆菌(HP)有助于阻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进展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或胃癌。
最新欧洲指南建议,对于合并HP感染的LGIN应于内镜下诊疗后进行根除。国外文献报道,根除幽门螺杆菌(HP)可降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或胃癌切除后复发的概率,且根除幽门螺杆菌(HP)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上皮内瘤变(IN)进展为胃癌的过程。幽门螺杆菌(HP)根除对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的阻断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6.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行内镜治疗后,根除幽门螺杆菌(HP)有助于防止胃癌复发和异时性胃癌的发生。
早期胃癌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后,仍有部分患者在胃内其他部位发生新的胃癌(异时性胃癌),其原因可能为胃癌患者的周边胃黏膜存在癌前病变。此外,早期胃癌内镜治疗后原发部位仍有可能复发。
胃癌示意图
(下期和大家一起学习—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应该如何处理?欢迎各位同道交流指导)